瞿塘峡简介,长江最险 8 公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瞿塘峡简介,长江最险 8 公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如果你乘游船穿行瞿塘峡,那种 “坐看两岸山如壁,行听一江浪似雷” 的体验会更加真切。游船刚驶入夔门,原本开阔的江面瞬间变窄,最窄处甚至不足 50 米,站在甲板上,感觉两岸的山壁仿佛随时会向中间倾倒,将船只与江水一同吞噬。江水在这里失去了往日的从容,变得湍急而暴躁,漩涡一个连着一个,浪花拍打着船舷,发出 “哗哗” 的巨响,连经验丰富的船工都会下意识地握紧舵盘。更令人惊叹的是两岸的岩壁,它们不是缓坡,而是近乎垂直的绝壁,像被一把巨大的斧头劈过一般,寸草不生的岩石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是长江水流千万年来冲刷的痕迹。有些岩壁上还能看到古老的栈道孔,一个个圆形的孔洞整齐地排列在离江面数十米高的地方,那是古人在绝壁上开凿的通道,如今虽已没有栈道的木板,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先民们 “手攀崖壁,足踩险滩” 的艰辛与勇敢。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 10 元人民币背面图案,正是瞿塘峡的夔门。设计师为何会选择这里?答案其实就藏在夔门的 “雄” 与 “正” 里。夔门的景观不是小家子气的秀美,而是大气磅礴的端正 —— 两座山对称对峙,江水从中穿行,既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险峻,又有 “堂堂正正,浩浩荡荡” 的气度,这正契合了人民币所代表的国家形象,也暗合了中国人对 “刚正不阿”“顶天立地” 的精神追求。如今,每当人们拿起 10 元人民币,看到那熟悉的夔门图案,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对祖国山河的自豪,而这种自豪,正是瞿塘峡用它的自然之美,悄悄植入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种子。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瞿塘峡的 “骨”,那么千年的文化积淀就是它的 “魂”。在瞿塘峡的岩壁上,在白帝城的遗址里,在江水冲刷的滩涂上,每一处都藏着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

瞿塘峡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属白盐山岩壁上的 “粉壁墙”。这是一面长约 300 米、高约 50 米的石壁,因岩石质地细腻如粉而得名,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成了文人墨客、军政要员题字刻石的地方,如今留存下来的石刻有 70 余处,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齐全,堪称一座 “露天书法博物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冯玉祥将军在 1943 年题写的 “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冯玉祥将军路过瞿塘峡,看到夔门的雄奇,想到国家的危难,挥笔写下这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决心。如今,当我们站在粉壁墙前,看着这八个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的大字,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将士们奔赴前线的呐喊,感受到中国人在危难面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

除了冯玉祥的题刻,粉壁墙上还有不少经典之作。比如南宋书法家赵公硕题写的《宋中兴圣德颂》,全文 1200 余字,字体为楷书,笔法工整,是研究南宋书法与历史的重要资料;还有明代官员周光镐题写的 “瞿塘峡” 三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两米多高,气势恢宏,与夔门的雄奇相得益彰。这些石刻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 —— 它们记录了文人的情怀、官员的抱负、将士的热血,也让瞿塘峡从一座自然峡谷,变成了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丰碑。

瞿塘峡还是中国诗词文化的 “灵感源泉”,从唐代开始,就有无数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李白曾两次经过瞿塘峡,第一次是年轻时仗剑出游,他在《早发白帝城》中写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人的洒脱与豪迈;第二次是他晚年被流放夜郎,途经瞿塘峡时,看到险峻的峡谷,想到自己的遭遇,又写下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满是悲怆与无奈。同样是瞿塘峡,却因诗人的心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这正是诗词的魅力,也是瞿塘峡的魅力 —— 它能容纳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喜是悲,是豪是愁,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杜甫也曾在瞿塘峡居住过两年,他在这里写下了 400 多首诗,占他一生诗作的近四分之一。在《登高》中,他写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瞿塘峡的秋风、长江的江水,都成了他抒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载体。除了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白居易等 20 多位著名诗人都曾为瞿塘峡赋诗,这些诗句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部 “瞿塘峡诗词集”,它们让瞿塘峡不再是沉默的山水,而是能与后人对话的 “诗之峡谷”。

瞿塘峡的文化底蕴,还藏在那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遗址里。白帝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这座建在赤甲山半山腰的古城,因 “刘备托孤” 的故事而家喻户晓。三国时期,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守白帝城,不久后病重,他将诸葛亮召到白帝城,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遗训。如今,白帝城的遗址虽已不复当年的全貌,但永安宫、托孤堂等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走进托孤堂,看着刘备与诸葛亮的塑像,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刘备的嘱托与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誓言。

在瞿塘峡口的江滩上,还有一处 “水八阵图” 的遗迹,传说是诸葛亮为抵御东吴军队而设的阵法。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而瞿塘峡的水八阵图,就是用石头在江滩上排列而成,利用长江的水流变化,形成易进难出的阵法。如今,每当长江水位下降,江滩上的石头阵就会显露出来,虽然历经千年,石头的排列依然清晰,让人不得不惊叹诸葛亮的智慧。这些遗址,让瞿塘峡不仅有了自然的雄奇、诗词的雅致,更有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代的发展,瞿塘峡早已不再是当年 “猿啼三声泪沾裳” 的险地,而是变成了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 白帝城・瞿塘峡风景区,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感受瞿塘峡的美,无论是乘游船、徒步,还是体验数字科技,都能让你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了解。

乘游船游览瞿塘峡,是最经典的方式。目前,从重庆到宜昌的游轮线路中,都会经过瞿塘峡,其中 4 日游的线路最为热门。游轮从重庆出发,顺江而下,当驶入瞿塘峡时,船上的导游会详细介绍夔门、粉壁墙、古栈道等景点的历史与传说。你可以站在甲板上,感受江风拂面,看着两岸的山壁缓缓后退,听着江水的咆哮声,那种 “人在画中游” 的体验,会让你终生难忘。尤其是在清晨或傍晚,阳光斜照在赤甲山与白盐山上,江面波光粼粼,整个峡谷都被染成了金色,美得让人窒息。

如果你喜欢徒步,那么瞿塘峡的古栈道修复段,绝对是不容错过的选择。古栈道是古人在瞿塘峡岩壁上开凿的通道,全长约 3 公里,如今部分路段已经修复,对游客开放。徒步在古栈道上,脚下是湍急的江水,身旁是垂直的岩壁,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当你走到栈道的最高点时,俯瞰整个瞿塘峡,江面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夔门的雄奇尽收眼底,那种征服险滩后的成就感,是任何其他旅游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徒步过程中,你还能看到当年栈道孔的原貌,触摸到岩壁上的历史痕迹,仿佛与千年前的先民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瞿塘峡的历史文化,白帝城景区还推出了 AR 导览等数字赋能体验。通过手机 APP,你可以扫描景区内的遗址或石刻,AR 技术会将历史场景还原在你眼前 —— 比如在托孤堂,你可以看到刘备托孤的虚拟场景,听到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在粉壁墙,你可以看到古代文人题字的过程,感受书法的魅力。这种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方式,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此外,景区内还有多个博物馆,展示着瞿塘峡的地质标本、历史文物、诗词手稿等,让你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瞿塘峡的文化内涵。

瞿塘峡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它是大自然的杰作,用 8 公里的险峻与壮丽,展现了 “雄奇” 的极致;它是文化的载体,用千年的石刻、诗词、遗址,记录了中国人的情怀与抱负;它是旅游的胜地,用多样的体验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好。但更重要的是,瞿塘峡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 它代表着 “勇者无畏” 的勇气,在险峻的峡谷面前,中国人没有退缩,而是开凿栈道、驾驭江河,用智慧与汗水征服了自然;它代表着 “刚正不阿” 的气节,从冯玉祥的 “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到李白、杜甫的诗词,都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代表着 “家国情怀” 的深厚,无论是 10 元人民币上的夔门,还是白帝城的托孤故事,都让每个中国人感受到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如今,时代在变,瞿塘峡也在变 —— 江水依然奔腾,山壁依然巍峨,但它不再是交通要道上的险滩,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带着孩子来到瞿塘峡,告诉他们这里的故事,告诉他们中国人如何在险峻中开辟道路,如何在危难中坚守气节,就是在将这种精神力量传递给下一代。瞿塘峡的 8 公里,看似很短,却装下了中国的千年历史,装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祖国山河的壮美,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的魂。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瞿塘峡,那么请一定要去一次 —— 去看看夔门的雄奇,去读读岩壁上的石刻,去听听江风中的故事。当你站在瞿塘峡的江边,看着奔腾的长江向东流去,你会明白:所谓 “民族精神”,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这山山水水中,藏在这千年的故事里,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瞿塘峡,这长江最险的 8 公里,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珍贵的精神图腾。

#宝藏景点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