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事曝光后,太子胤礽求助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然而胤禛选择避开,胤祥则独自去见太子。当时,太子跪下痛哭,请求胤祥帮助,胤祥随即开口安慰道:“她一定会明白的。”这里的“她”,自然是指郑春华。值得注意的是,胤礽没有提及自己被父皇撞破丑事的事情,甚至未曾提到郑春华,这就意味着胤祥早已知道了这一切。太子显然并没有打算在“太子党”内部隐瞒这个丑闻。
紧接着,皇十四子胤禵拿着自己伪造的“太子手谕”,去见皇八子胤禩。他满脸忠诚地表示:“这是唯一的机会。”从这一行为来看,胤禵显然已得知了太子的丑事,而且他等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实际上,胤禵早就知道太子与郑春华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没有找到恰当的时机,他一直未能公开揭露。
除了图里琛、德楞泰、胤祥和胤禵这几位亲近人物外,其他人的知情情况尚无确切记载。然而,基于这几个人物的表现来看,太子胤礽与郑春华之间的丑事,显然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唯一不知情的,恐怕只有康熙一人。
那么,既然太子胤礽犯下如此大罪,为何没有人敢向康熙举报,甚至有人试图借此机会一举除掉太子呢?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举报者的安全问题,二是能否借此一举将太子扳倒。
首先,要明确一点,郑春华并非康熙厌弃的妃子。她能跟随康熙前往热河狩猎,并享受特殊待遇,显示出她在宫中的特殊地位。其次,当丑事被发现时,康熙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出“摇篮曲”的旋律,是因为这首歌曾是郑春华曾经用来哄他入睡的歌曲,足见两人关系的亲密。而且,康熙皇帝在众多妃子中,偏偏宠爱郑春华,这一切都使得她成为了太子胤礽觊觎的目标。因此,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一旦暴露,康熙的反应将是无法预测的,甚至可能对国家的稳定构成威胁。
任何想要揭露丑事的人,都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康熙皇帝对于这种丑闻的反应很可能是尽力掩盖消息,以免家丑外扬,影响皇室的威严。对他来说,皇权的象征不可动摇。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揭露丑事不仅可能遭遇连累,更可能背负“污蔑太子”之罪。
因此,太子的丑事虽然为许多人所知,但由于涉及到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几乎没有人敢轻易揭发。然而,皇十四子胤禵却凭借一纸伪造的“太子手谕”成功欺骗了康熙皇帝,误导他将太子胤礽与叛乱事件联系起来,最终为自己谋取了有利的位置。
总之,太子胤礽的丑事虽然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但由于涉及的政治和个人利益,揭露它的风险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好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