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王婆。
“隔壁老王”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清代的段子大全集《笑林广记》。我们中国有笑话书籍的历史由来已久,集大成者非《笑林广记》莫属。
此书由“游戏主人”编成,游戏主人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清代的一批文人,他们一起编写而成的《笑林广记》,可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笑话集。该书语言幽默风趣,文字简练隽秀,各种表现手法也十分成熟,堪称今日各种网络段子的渊薮和滥觞。
在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也就是“隔壁老王”的出处,原文如下:
奸夫闻亲夫归,急欲潜遁(逃跑),妇令其(奸夫)静卧在床。(一会儿亲)夫至问道:“床上何人?”妻(子)答云:“快莫做声,隔壁王大爷,被老娘(指老王妻子)打出来,权避在此(暂时在咱家床上躲一躲)。”(亲)夫大笑云:“这个死老乌龟,老婆也值得这么害怕。”
我们在笑话亲夫的痴傻的同时,也看出亲夫也是个怕老婆的人。不过主人公是“隔壁王爷爷”—妻子婚外情的对象。
三、“隔壁老王”的形成期
随着网上时代的到来,流传一个经典的笑话,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小孩,取名叫小白,小白渐渐长大了,开始学说话。
为了让家里的老人家开心,于是就先教他喊“爷爷”小白就喊“爷爷爷爷”,结果过了两天,爷爷死了。家里人又教小白喊“奶奶”,小白不久学会了喊“奶奶奶奶”,结果过了两天,奶奶也死了。接下来轮到学喊“爸爸”了,小白的爸爸非常紧张……
他一下就学会了喊“爸爸”,接下来的两天里,爸爸彻夜未眠,睡不安稳,结果两天后,隔壁老王死了。
这则笑话虽然没有科学根据,“隔壁老王“此时已经形成,小白的亲生父亲,婚外情第三者。
四、“隔壁老王”走红期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围裙妈妈做了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她主动提出让小头爸爸去把做了多年邻居的隔壁老王请过来一起吃饭。
大头儿子的朋友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你的头那么大你爸爸的头那么小”,小头儿子自己也不知道。
隔壁的王叔叔来后,大家发现大头儿子和王叔叔一样是一个大头,王叔亲昵地抱起大头儿子说:“乖又长大了啊”,从外貌上看大头儿子应该是隔壁老王的亲儿子才对。播出引起观众的热议,也引来不到批评指责声,将此动画片成为“毁童年”的恶搞剧,“隔壁老王”一词迅速走红网络。
动画片中的王叔叔。
2010年虎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郭冬临、牛莉和刘鉴表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儿》又引用“老王”,这里老王和郭冬临是哥们,相互编造善意的谎言骗老婆的;
后来在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孙涛、闫学晶、刘仪伟表演的小品《真情永驻》中,“隔壁老王”被小品中闫学晶当成与小品中丈夫孙涛相互对比的对象,孙涛感叹,隔壁老王的高度咋就这么难攀登啦,给小品增加了不少幽默感;
同年在江苏卫视2017鸡年春晚,魏积安、梅丽萍、吴彼、柳杨表演的 小品《家有一宝》中,“隔壁老王”被演绎成利用假古董教育不孝儿子的形象。
小品中演绎“隔壁老王”。
随着电视、网络、自媒体的迅猛发展,“隔壁老王”在很多电视剧、视频、段子中频频出现,变成网红词语。
各种版本的“隔壁老王”。
“隔壁老王”被 赋予了不少幽默笑点,成为大家闲谈的话题,给大家带来欢乐。“隔壁老王”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算不上高雅文化,不过是我们调味生活的一把作料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