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隐藏的的中国“马文化”

《诗经》中隐藏的的中国“马文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关于马的篇章与诗句数量不少,当时已经根据不同用途把马冠以不同的名字,不同毛色不同体征的马也有专有名称,分类细致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马政制度及与马相关的礼仪,这说明至少从周代起,马文化就已经基本成形了。

在《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句子,这首诗是描写打猎场景的,意思是“握着的缰绳像丝带一样,而两匹拉套的马奔驰着,也像是在跳舞一般。”,这里的“骖”是指驾车的马,从商代到春秋末年,甲骨文的车字字形都是独辕,战国时出现了双辕车,独辕车至少需要两匹马。用三匹马拉的独辕车,称为“骖”,具体来说中间驾车辕的叫“驾”,两边的马叫做“骖”(意为参与的意思)。

四匹马拉的车,被称为“驷”,如《诗经·郑风·清人》云:“清人在消,驷介麃麃”,意思是“清邑的军队驻扎在消地,驾车的四匹马披着甲真是威武。”这种四匹马拉的车,辕两旁夹着辕的马称为“服”(意思是服役、承当),服马两边的马称为“骖”。

据考证,古代帝王一般乘坐六马之车,如果是六马之车,那么骖马两边的马就称为“騑”。

“马”按照体型大小也有严格的区分,有六尺马,七尺马,和八尺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周礼·夏官·瘦人》一般来说,“马”以六尺为常,故正名为马。

展开全文

按年龄来分类,“二岁为驹,三岁曰駣”。

以毛色来分就更为细致了

1 骊:纯黑色的马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2 骆:黑鬃的白马 (四牡騑騑,啴嘽骆马)

3 骍:赤黄色的马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4 骝:红身黑鬃的马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5 騧:黑嘴黄身马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6 骐:青黑色的马,或者白马有青黑色纹路(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7骃:毛色黑白相间的马,浅黑带有白色的杂毛马

8騵:赤毛白腹的马(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9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10駓:毛色黄白相杂的马(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11 驒:有鳞状黑斑纹的青毛马(薄言駉者,有驒有骆)

12 驈:黑马白胯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13 皇:黄白色的马(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14 駵:黑鬣的赤马 (有駵有雒,以车绎绎)

15雒:白鬣的黑马(有駵有雒,以车绎绎)

16騢:赤白色的杂毛马。(薄言駉者,有骃有騢)

17 驔:腿胫有白色长毛的马 (马驔有鱼,以车祛祛)

18鱼马:两眼有白毛的马(马驔有鱼,以车祛祛)

19 馵:后左足为白色的马。(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20黄:金赤色的马(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比物四骊,闲之为则”“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这两句都是讲战马,因黑马威武,纯色又显高贵,在田猎时的猎马则用相对温和颜色的马匹,如《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诗句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诗经》中列出了数十个与马有关的专有名词,除了以上列出的之外,还有:服、骄、驳、駜、駽、白颠……等等。

文字来源于荐书局,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